苟氏铜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苟学贤

作者:班墨空间 4091已围观

微信图片_20190515140634.jpg

个人简介


     苟学贤;男,汉族,临夏市人,1977年出生。从17岁开始跟着舅舅学习铜器修补与制作,至今已经是20年了。


匠心感悟


      微信图片_20190515140700.jpg

       苟学贤觉得做铜活最大的挑战就是坚持,因为做铜器就是一个字慢,很磨人的耐心,而且不容易上手。所谓慢工出细活,做一件东西需要十五天左右,很多人急功近利,因为不容易出成效,耐心一点点被磨洗。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传统手工铜制品的生产逐渐被机器所取代,许多手工铜匠为此另谋生路。然而,铜匠苟学贤“千锤百炼”了二十年,至今依旧坚守着铜匠手艺,这其中有艰辛也有汗水,更有一份对祖传老行当的难舍情结。在政府的关心支持下,苟学贤师傅从家里简陋的工作间走了出来,搬到了四间敞亮的铺面,现在已经两年了。走进苟学贤师傅的铜器店,他正在仔细地修补着一只老铜炉子。只见他一手用钳子夹住一个铜件在小炉灶中翻转加热,接着抡起小铁锤将烧红的铜件敲打成形,再用拍钻打孔、铆枪铆接,不一会儿功夫,铜炉子修好了。在苟学贤师傅的小作坊里,除了一件件古朴典雅的手工工艺品带给我们的无限惊喜外,那富有节奏、韵律和力量的敲打声更像是一阵阵欢快的旋律,让人忍不住地驻足聆听与观看。苟师傅的工作台上摆放着几十种工具,大大小小的锤子、铁砧、刻刀、錾子……一块毫不起眼的铜皮,放在炭火里烧软退性后再锤打、变硬,再放入炉中烧一遍,接着再锤。就经过下料、折边、退火、定型、焊接、捶打成型、捶打抛光、包边等几十种工序最终打制成一件独一无二的器具。就拿铜火壶的制作来说,通常需要下料灼边、焊接成型、捶打抛光、安装把子、壶嘴等30多道工序,一周左右的时间才得能完成。在这30多道制作工序中,捶打、抛光是很特别也很关键的制作工序。因为捶打的质量是决定铜火壶品质的关键因素。捶打的过程,工作量大,要求精细。最终密密麻麻的捶花连接在一起,使壶身变得又明又亮,不禁让人惊叹工匠师傅的独具匠心和独到技艺。凭借着对传统技艺发自内心的热爱和渴望学习传承的热情,苟师傅淡泊名利,坚持用纯手工捶打铜器,即使做完一件铜器需要十五天左右。在他的眼中,任何一件自己亲手打造的铜器,都是具有生命的“灵物”,而不仅仅是获取物质财富的手段。

   每一道工序,每一次整合,都为铜匠烙下了岁月的痕迹。隐藏于这份职业背后的,不只是百年来的老手艺,更有耐人寻味的匠人精神。一个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一个人一辈子只求做好一件事。这种朴实无华、精益求精、踏实肯干的工匠精神不正是今天我们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以创新驱动发展的精神支撑吗?工匠精神中体现出来的厚重的人生钝感不就是我们抵御浮躁风气侵染、功利心态膨胀最好的清醒剂和营养剂吗?这份伴随着传统手工艺成长发展的工匠精神,必将穿越时空沧桑,历久弥新,成为我们时代精神的宝贵一部分。


匠人风采


2013年在中国·临夏·马来西亚·吉兰丹州清真食品民族用品交易大会暨“康美杯”全国清真小吃名宴大奖赛获得金奖;

2014年在第二届中国·临夏·马来西亚·吉兰丹州-使郎·库姆市清真食品与民族用品交易大会获得铜奖;

20141111日市委书记曹正明来我家调研项目发展;2015年在临夏国际清真食品民族用品博览会暨第三届“燎原杯”全国清真食品民优风味小吃大奖赛获得金奖;

2014年在政府部门的关心支持下,苟学贤师傅从家里简陋的工作间走了出来,搬到了敞亮的店铺,成立了临夏市苟记铜艺金器制品有限公司。

201510月代表临夏州参加第四届国际文化产业大会暨第八届甘肃省文博会;

20164月临夏市苟氏铜艺在**电视台《中华民族》河州四韵第四集播出。

20164月临夏市苟氏铜艺被录入临夏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61111日苟记铜艺苟学贤被批准为临夏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17123日在央视“河州四韵”非遗神韵播出;

20173月获得临夏州“河州工匠”提名奖;


作品欣赏






(编辑:韩同振)



5d44656efa8408a2f603fb404571aa5c.jpg

发布时间:2019年05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