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地射艺传承人--“徐弓坊”创始人徐明坤
作者:班墨空间 2086已围观
“鲁城中有阜,委曲长七、八里,故名曲阜”。曲阜是古代鲁国的都城,也是圣人孔子的家乡,儒家文化的滋养使得这座城有了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几千年来,这里的手工匠人层出不穷,而在传统弓箭这一领域,徐明坤老师当仁不让的成为了代表人物,而在经历几千年时代变迁后,传统射艺作坊又一次焕发光彩,其中,“徐弓坊”便成为现代射艺作坊的开路者。
射艺是中国的传统技艺之一,二千五百年前,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至圣先师”孔子就将“射艺”归为六艺之一,孔子本人更是极擅射箭,在孔子看来,射艺不仅是比试武艺,更是培养礼仪品德的重要内容。
徐明坤老师1969年出生于曲阜,成长在充满着弓弩木具油彩环境中。1987年毕业后,他没有立马跟随长辈学习弓箭技艺,而是参加了工作,在曲阜市琉璃瓦厂从事琉璃瓦销售工作,他明白,想要继承传统文化,光有手艺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丰富的学识与开阔的眼界,在工作期间,他走访全国的工艺厂,了解手工艺行业的发展情况,他逐渐意识到,传统弓箭技艺正在慢慢的消失,这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重大损失,于是他回到曲阜,创立了“徐弓坊弓箭制作技艺中心”(以下简称徐弓坊),开始钻研起祖祖辈辈传下的弓箭技艺。没想到,这一研究就是十四年。
1990年,徐老师回到家乡,租下一间小院,期间开始拾起弓箭制作技艺,学习古籍上的传统技艺,家中的做弓技术手抄本已十分破旧,长辈们也因身体原因只能口头指导,研究工作进行的十分吃力,回忆起这段时光,徐老师笑道:“真有点陶渊明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感觉。”他一天天一年年的在小院里研究制作,最终依据家中老辈遗留下的弓箭制作手抄本,将尘封的工具尽可能的进行了修复,1994年开始,他创立“徐弓坊”,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精进弓箭制作技术上,并开始购买更多的设备开始研究制作弓箭,同时收集研读大量的弓箭资料,星转斗移之间,他逐渐掌握了弓箭制作技艺。 徐老师回忆说:“制作弓箭是件苦差事,一把弓要用两只牛角,几十道工序,困难程度绝非眼见的那样简单,非一朝一夕不可精进,我记得某天撇到自己的手掌,早已伤痕累累,不再年轻,但我不后悔,我一定要把“徐弓坊”的工匠精神发扬光大,让“徐弓坊”做出全国最好的弓。
如今的徐老师,早已将弓箭技艺融入血液之中,从2004年参加曲阜市展览会获得创新奖二等奖后。他开始走访全国各地,与弓箭制作爱好者交流经验,并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逐渐制作出更好的弓箭,得到了许多弓箭爱好者的认同,“徐弓坊”也成为了业界标杆。 (与国际友人交流学习传统弓箭技艺)
2009年,徐弓坊匠人群体成功为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博物馆制作一套从古至今的弓箭演变史作品,还原了古代“十大名弓”,制作了六米大弓“开天神弓,”获得河南省濮阳市市政府的高度赞扬,河南博物馆向“徐弓坊”和徐明坤先生分别颁发了“优秀传统弓箭技艺传播中心”“弓箭文化杰出贡献奖”。 (徐先生在“徐弓坊”制作六米“开天神弓”)
2010年经河南省濮阳县政府的推荐下,他获得了马来西亚的邀请,他耗费数月时间,为马来西亚制作了一套从古代到现代弓箭演变史作品,并参加马来西亚张姓始祖挥公的弓箭博物馆的弓箭文化典礼,取得了国外人士对中国古代传统弓箭的好评。
然而个人的成就并没有使他得到满足,徐老师的理想,是把传统弓箭制作技艺发扬光大,将“徐弓坊”所代表的传统文化精神传播海外,于是在2013年,他为弓箭制作技艺申请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徐弓坊弓箭制作技艺获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
2013年应山东卫视邀请,他带着亲手制作的三米大弓参加了《隋唐演义》电视剧首映礼,与各大实力派演员同台并介绍了传统弓箭的文化和使用。 (2013年,参加《隋唐演义》首映大典)
2016年“徐弓坊”获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点。 2017年“徐弓坊”获批曲阜市非遗传习所。 2018年4月,浙江卫视《同一堂课》在曲阜进行录制,邀请徐老师参与传统弓箭文化的录制,期间与张国立老师进行弓箭文化交流,并进行射艺比拼,弘扬传统弓箭文化 (浙江卫视《同一堂课》与张国立老师同台献艺)
徐老师制作的传统弹弓弓箭,采用牛角,牛筋制作,造型美观,弓型传统。 (传统弹弓)
传承中华古文化,发扬传统弓箭文化,以做工精美,弓形优雅为基准,徐老师始终秉承着这一核心精神,并不断创新技艺,广泛传播传统射艺。
徐老师在自己不断发展学习的同时,不忘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他积极支持济宁市非遗文化发展,多次为济宁市中小学免费提供“射艺”课程,将传统射艺带入校园,让学生到“徐弓坊”参观并亲手体验制作,并赞助高校学习研究传统文化,为周边“曲阜师范大学”“济宁学院”提供多场射艺研究课。 “不忘前人,传承技艺”,这是徐明坤老师给自己的人生目标,也是“徐弓坊”的最初理念,徐明坤老师说:“每个非遗文化传承人都应该发光发热,为非遗事业而奋斗。”徐老师的终身目标,是以传统理论结合现代科技,开启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徐弓坊”这一平台,为传统弓箭行业重现光彩,并将弓箭制作这一传统技艺发扬光大。
发布时间:2019年09月29日
射艺是中国的传统技艺之一,二千五百年前,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至圣先师”孔子就将“射艺”归为六艺之一,孔子本人更是极擅射箭,在孔子看来,射艺不仅是比试武艺,更是培养礼仪品德的重要内容。
徐明坤老师1969年出生于曲阜,成长在充满着弓弩木具油彩环境中。1987年毕业后,他没有立马跟随长辈学习弓箭技艺,而是参加了工作,在曲阜市琉璃瓦厂从事琉璃瓦销售工作,他明白,想要继承传统文化,光有手艺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丰富的学识与开阔的眼界,在工作期间,他走访全国的工艺厂,了解手工艺行业的发展情况,他逐渐意识到,传统弓箭技艺正在慢慢的消失,这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重大损失,于是他回到曲阜,创立了“徐弓坊弓箭制作技艺中心”(以下简称徐弓坊),开始钻研起祖祖辈辈传下的弓箭技艺。没想到,这一研究就是十四年。
1990年,徐老师回到家乡,租下一间小院,期间开始拾起弓箭制作技艺,学习古籍上的传统技艺,家中的做弓技术手抄本已十分破旧,长辈们也因身体原因只能口头指导,研究工作进行的十分吃力,回忆起这段时光,徐老师笑道:“真有点陶渊明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感觉。”他一天天一年年的在小院里研究制作,最终依据家中老辈遗留下的弓箭制作手抄本,将尘封的工具尽可能的进行了修复,1994年开始,他创立“徐弓坊”,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精进弓箭制作技术上,并开始购买更多的设备开始研究制作弓箭,同时收集研读大量的弓箭资料,星转斗移之间,他逐渐掌握了弓箭制作技艺。 徐老师回忆说:“制作弓箭是件苦差事,一把弓要用两只牛角,几十道工序,困难程度绝非眼见的那样简单,非一朝一夕不可精进,我记得某天撇到自己的手掌,早已伤痕累累,不再年轻,但我不后悔,我一定要把“徐弓坊”的工匠精神发扬光大,让“徐弓坊”做出全国最好的弓。
如今的徐老师,早已将弓箭技艺融入血液之中,从2004年参加曲阜市展览会获得创新奖二等奖后。他开始走访全国各地,与弓箭制作爱好者交流经验,并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逐渐制作出更好的弓箭,得到了许多弓箭爱好者的认同,“徐弓坊”也成为了业界标杆。 (与国际友人交流学习传统弓箭技艺)
2009年,徐弓坊匠人群体成功为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博物馆制作一套从古至今的弓箭演变史作品,还原了古代“十大名弓”,制作了六米大弓“开天神弓,”获得河南省濮阳市市政府的高度赞扬,河南博物馆向“徐弓坊”和徐明坤先生分别颁发了“优秀传统弓箭技艺传播中心”“弓箭文化杰出贡献奖”。 (徐先生在“徐弓坊”制作六米“开天神弓”)
2010年经河南省濮阳县政府的推荐下,他获得了马来西亚的邀请,他耗费数月时间,为马来西亚制作了一套从古代到现代弓箭演变史作品,并参加马来西亚张姓始祖挥公的弓箭博物馆的弓箭文化典礼,取得了国外人士对中国古代传统弓箭的好评。
然而个人的成就并没有使他得到满足,徐老师的理想,是把传统弓箭制作技艺发扬光大,将“徐弓坊”所代表的传统文化精神传播海外,于是在2013年,他为弓箭制作技艺申请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徐弓坊弓箭制作技艺获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
2013年应山东卫视邀请,他带着亲手制作的三米大弓参加了《隋唐演义》电视剧首映礼,与各大实力派演员同台并介绍了传统弓箭的文化和使用。 (2013年,参加《隋唐演义》首映大典)
2016年“徐弓坊”获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点。 2017年“徐弓坊”获批曲阜市非遗传习所。 2018年4月,浙江卫视《同一堂课》在曲阜进行录制,邀请徐老师参与传统弓箭文化的录制,期间与张国立老师进行弓箭文化交流,并进行射艺比拼,弘扬传统弓箭文化 (浙江卫视《同一堂课》与张国立老师同台献艺)
徐老师制作的传统弹弓弓箭,采用牛角,牛筋制作,造型美观,弓型传统。 (传统弹弓)
传承中华古文化,发扬传统弓箭文化,以做工精美,弓形优雅为基准,徐老师始终秉承着这一核心精神,并不断创新技艺,广泛传播传统射艺。
徐老师在自己不断发展学习的同时,不忘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他积极支持济宁市非遗文化发展,多次为济宁市中小学免费提供“射艺”课程,将传统射艺带入校园,让学生到“徐弓坊”参观并亲手体验制作,并赞助高校学习研究传统文化,为周边“曲阜师范大学”“济宁学院”提供多场射艺研究课。 “不忘前人,传承技艺”,这是徐明坤老师给自己的人生目标,也是“徐弓坊”的最初理念,徐明坤老师说:“每个非遗文化传承人都应该发光发热,为非遗事业而奋斗。”徐老师的终身目标,是以传统理论结合现代科技,开启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徐弓坊”这一平台,为传统弓箭行业重现光彩,并将弓箭制作这一传统技艺发扬光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