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古老的柴烧,让钧瓷贴合现代人的审美

作者:东家匠人志 2815已围观

 | 孙新要 ,钧瓷匠人



“黄金有价钧无价”,说的就是河南禹州市神垕镇的钧瓷。钧瓷是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以高超独特的窑变技术、绚丽莹润的色彩闻名遐迩。因为烧制难度高,出品稀少,更显珍罕。


钧瓷源于东汉,兴于唐代,宋徽宗时期成为贡瓷;北宋末年靖康之变,金人入侵中原,宋钧官窑才在风雨飘摇之中,逐渐走向衰亡。



不同于越窑青瓷或是邢窑白瓷的单一釉色,钧瓷经过自然窑变所产生的千变万化的色彩,使得它在中国陶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浓墨重彩。


年少时的孙新要,就是被这烈焰中幻化而出、斑斓又温润的色彩给迷倒了。



那时,孙新要还在神垕镇念高中。学校附近有煤窑,每每开窑之际,他都念念不忘地跑去观看。他也常在镇上钧瓷古窑址旁遥想,北宋极盛时期的景况。那些色彩鲜明、气韵生动的钧瓷,冥冥之中,竟成为潜伏在他生命中的一条线索,指引他未来的路途。


1982年,孙新要高中毕业。因家境贫寒,迫于生计,他在村办中学当起了老师。后来村办中学解散,他便开办了私立学校,兼做煤炭运销生意。辛辛苦苦地工作了二十多年,有了积蓄以后,那颗逐梦的心,被钧瓷恒久的亮色重新点燃了。


2004年,孙新要不顾家人的反对,一意孤行,筹建了钧宝坊。没有师傅,他就凭一腔热血,开始了烧制钧瓷的漫长摸索。自己埋头练泥、拉坯、素烧、上釉、排窑、烧窑……一心想着去接近心目中的色彩。

 


那时大伙用的都是煤窑、气窑,可是温度达不到要求,烧不出宋代钧瓷的绚丽多姿。短短两年,二十年的财富,就在反复地试验中,付之一炬。



无奈之下,孙新要只好重操旧业,一边做煤炭生意,一边固执地继续烧窑。


2007年,他满怀激情,不惜转让掉自己私立中学的股权,投资建了一座柴窑。这是仿照宋代古窑做的设计,是传统双火膛倒焰窑,长5.5米,宽4米,烟囱高达20米。



凭着年轻气盛,他用矿上的废材,一年马不停蹄地烧个60窑。要知道,烧一窑要耗费将近10吨的木材!虽然窑的温度达到了1300度左右,可是,钧瓷的润度却达不到。


“烧窑是非常考验体力、精力和判断力的活。每次烧窑前,都得养精蓄锐。烧一次窑通常不低于25个小时,我们5个人得寸步不离地守在窑前。我和弟弟负责不断地投柴添火、观察火力大小、风向、气流的变化;夫人与弟妹负责根据火势挑选长短适合的木材,截柴、递柴,儿子就在一旁协助。彼此需要配合得非常默契。”



提起当年,孙新要感慨万千:“年轻时心切,精力旺盛,一窑不成,马上就排第二窑继续烧,就是很想看看出窑的结果,太痴迷。现在烧一窑下来,休息十多天才能恢复体力。”


通常一窑可容纳大作品100件左右,小的近300件。十年前,每窑的成功率都是零。就算如此受挫,孙新要依然不肯放弃。



后来朋友鼎立支援,孙新要换了当地的好木材,比如梨木、槐木、苹果木、枣木,钧瓷烧出来的效果明显有了改观。


2008年12月,他终于烧制出了一件满意的如意瓶,绿中透红,肩部泛着金斑,阳光下熠熠生辉,令他欣喜如狂。四年来遭遇无数次的失败,似乎都忘掉九霄云外了。更可喜的是,这件作品很快就结缘被典藏。得到认可的孙新要,更加笃定地踏上了柴烧钧瓷的不归路。




“柴窑烧制技术很难去教,因为用语言难以表达出来,完全靠自己去悟。”
影响窑变的因素很多,诸如当天的天气情况,风向、气温、气压、排窑的位置、火候、气流等等,稍有不同,就会产生微妙的变化,难以预期。正是无法预料的美,让孙新要愿意忍受枯寂、付出全身心去守候。


双火膛倒焰窑柴烧的温度起伏很大。从0度到300度,再到800度,升温是在瞬间。而当温度上升到1100度后,反而慢了下来,要相当有耐心,细致观察,持续投柴,让它攀升到1300度。



高温下,釉料熔融流动,色彩纷呈;冷却时析晶,又是另一番艺术美感。若采用含不同金属氧化物的原料,多次分层施釉,柴烧后还会产生自然灵动的窑变流纹,妙趣横生。


如今的孙新要,柴烧一年不会超过20窑。他变得越发沉静,不疾不徐,稳稳地把握自身的状况,待天时、地利、人和,再尽全力去烧窑。

 


面对孙新要的钧瓷,蓝中泛红的铺耳尊、翠绿带鹧鸪斑的荷口花觚、灰蓝底寓暗红纹的梅瓶、沉稳大气的朱砂红金足盛世尊、柔美的五彩出戟尊……器形古雅端庄,明艳欲滴的华彩,如泼墨般逸动的流纹,莹澈润泽的质感,让人不禁联想起昔日钧瓷的风华神韵。


他只用当地的钧红釉或炉钧釉以及代表性鹦哥绿釉,靠合理地控制火焰温度,在高温氧化和还原气氛下,竟可以让土、火、釉彼此交融,催化出万千流变。只有读懂了火的语言,掌握了火的个性,通晓了自然的奥秘,柴烧钧瓷才会向有心人展露它惊心动魄的美。



“在神垕镇,用环保达标的传统窑炉专门做柴烧钧瓷的寥寥无几。”孙新要介绍说,“柴窑建设成本不低,维护成本高,烧制技术难度大,即便现在,我们每窑的成功率也只在5%-10%左右。如果要赚钱,做别的行业见效更快。”


孙新要称自己是柴烧守望者,他在匠人分享中写到:“人活着不能只为了钱,追求梦想,实现梦想才是一个人真正的价值体现!”



如今家人在他的影响下,都纷纷加入他的团队。27岁的儿子是他的得力助手,在手拉坯方面已经展现出非凡的潜力。孙新要评价道:“我烧十窑达到成品率标准的能成九窑,他们大概能成五窑。关键时刻,还得我在场。”


其实,用自己的坚守,从古法中找到今法,用钧瓷的殊美去感动家人,获得家人的理解与支持,并让柴烧钧瓷的传统手艺能传承下去,孙新要已经非常欣慰。



他并不拘泥于传统器形,去年开始尝试烧制现代感的花瓶、茶杯。“我想透过古老的柴烧技术,让钧瓷更贴合现代人的审美和生活。”


孙新要的神垕普通话比较难懂,时常需要儿子帮忙“翻译”。他的言语与文字都很朴实,可是他的作品,历经时间与空间,融汇水、火、金、木、土的魔力,“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已经替他做了最佳发声。
本期作者:Key

发布时间:2017年08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