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微书,毫厘之间的诗情画意!
作者:东家匠人志 5763已围观
| 王芝文,国家非遗传承人
在日常生活里,我们很少接触到微书,作为一种特殊的书法艺术,微书不仅要求字要写得好,更要求字要写得很精微,通常三毫米见方的字就可以称之为微书。微书也被形象地称之为“一炷香”,因为用一炷香就可以把字盖住,可见它的精致。
微书的历史悠久,多见于纸张和绢布上,清末民初的时候,也曾在潮汕地区出现。有别于前人,王芝文却打算把微书先写在陶瓷上,再烧制出来。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不仅让他成为“陶瓷微书”国家非遗传承人,也为他的家乡汕头增添了一张崭新的城市名片。
儿时家里条件不好,喜欢书法的王芝文就拿家中废弃的报纸和作业本来练字,读初中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帮亲朋好友写春联。童年对书法的痴迷和长久的练习,使他练就了扎实的书法功底。
开始微书创作的契机,实属偶然。在工艺美校读书期间,免不了要参加一些会议,台上的人做着冗长的报告,坐在台下感到无趣的王芝文就用一些废纸写字,信手涂鸦,慢慢地,他开始有意写那些小得不能再小的字。“哪怕被人逮个正着,也没人看得出来我写的是什么。”字是越写越小,而他也越来越陶醉于创作微书的乐趣。
毕业以后,王芝文留在学校的实验工厂里,耳濡目染于陶瓷工艺。他开始接触全新的领域,在陶瓷厂里系统学习陶瓷的设计与研究。在掌握一定的陶瓷技术之后,他尝试运用自己微书的技能将一些微小的字写在陶瓷上进行烧制。
在很多次的摸索和实验之后,王芝文拥有了一些珍爱的作品。1989年的时候,他选送一个《古文观止》的陶瓷笔筒去新加坡参展,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展览结束后旋即为当地收藏家重金收购,让王芝文倍感肯定,也让他对继续微书的创作有了更多的信心。
因王芝文的书法、绘画功底扎实,他的陶瓷微书并不局限于书法的表现形式。除书法外,往往他也会搭配上风格适宜的绘画,为陶瓷增色,其作品画风严谨,色调清丽,构图以平稳、均衡和完整为特点,山水题材的作品尤其能体现古朴淳厚的风格,充满了“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诗情画意。
陶瓷微书的的绘画具体也可分为两种,一种微书和绘画分布在彩绘陶瓷的不同位置;另一种则远看是画,近看其实还是用微书排列组成的图形,只因字体太小,看不真切罢了,实则用放大镜观察,俱是密密麻麻的汉字,将书和画完美地融合到了一起。
创作陶瓷微书的难度,远胜于平铺的纸张。彩绘瓷器的器型多样,器皿本身的大小、弧度都很不相同,对于王芝文而言,第一步就是要依赖裸眼观察,同时结合器型的特点,保证每个字大小的匀称和整体布局的协调,为了做到这一点,他需要采取站立、马步、半马步、蹲坐等姿态,来反复调节手和器皿的高度,几个小时下来,早已是疲惫不堪。
王芝文手握一管微毫,全神贯注,运气、提神、提笔、蘸墨,细心勾好笔锋,下笔,数秒后,字成。画画也是如此,一笔一划从容不迫,胸有成竹,才能在下笔的时候用笔稳重,内心平静。
创作大件作品的时候,更是需要做到胸有沟壑,才能确保将每一个字都书写得优美匀称。
入选“大世界吉尼斯之最”的《三国志》箭筒微书高85厘米,上书352963个繁体字,是王芝文耗时七年才完成的心血之作。箭筒的轮廓形状并不平整,圆筒的腹部鼓出,两端收紧,因此在创作的时候,不仅在体力上要忍受扎马步的酸涩,更需要在脑海里作出规划,有大有小,测算好字体的合适大小和微度。
王芝文为人民大会堂所藏的紫檀座屏瓷板山水微书《金刚经·坛经》也是一件精美的佳作,但它最大的难处,在于环形微书,书写时要围绕圆心,从内圈到外圈的长度各不相同,间距需要经过精准的测算,才能在收笔处留下一道笔直的竖线。
而看似不如大件作品耗时费力的小物件小摆设,其实在创作过程中同样也很是辛苦。小物件不如大摆件可以安放固定在台子上,只能完全靠一手扶着,再用另一只手同时写字,看似工程量不大,创作起来也需得小心翼翼,不敢马虎大意。
大件作品往往更能吸引看客的眼球,但王芝文觉得,小作品也很是可爱,“就如吃东西一样,偶尔也是要加点香菜一样的佐料,才更有味道。”
书写与绘画仅是第一步,而最为关键的步骤,便是陶瓷的烧制。只有等到了最后出窑的那一刻,一件作品才算是圆满完成。有的时候难免发生意外,放入窑中的陶瓷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可能之前几个月乃至好几年辛苦写就的微书作品就此失败,且再无挽回的余地。
又因为王芝文擅画,多数情况下,他的陶瓷微书都得进窑烧制两次,第一次是烧制书法的墨色,第二次是为配合绘图中更丰富的上色,这就更为一件作品的成功增添了很多不确定的风险。
王芝文清晰地记得,《三国志》烧制的时候,他紧张得彻夜难眠。出窑的那天下着大雨,他冒雨往窑场一路狂奔,“老远看到它,上去就一把抱住了,脸上泪水和雨水流在一起”。
2008年,王芝文在故乡汕头成立了王芝文陶瓷微书艺术馆,接待了很多慕名到访的客人,并日渐成为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名片。步入艺术馆内,第一个展厅就让人觉得有些触目惊心。黑色的地板,在一组残垣断臂的水泥桩上摆放着残败的微书瓷片,格外醒目,在冷清的灯光下,整个展厅显得庄严肃穆。
王芝文将这个展厅命名为“叹陨”,他把烧制失败的或是展览运输过程中不幸损耗的作品都放在了这里,无言诉说着过去发生的遗憾。每一件陶瓷微书自创作开始,就凝结了王芝文的无数心血,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失败品也是再难复制,让到访来客都不住惋惜。
墙内开花墙外香。在艺术馆声名鹊起的同时,越来越多知道王芝文的人,也盛情邀请他前去办展,将属于东方文化的美带给外国受众。他的作品陆续被邀请参加各种国内外许多奖项的评比和展览,收获颇丰。
最令王芝文印象深刻的,是一次在澳大利亚悉尼的展览。一个外国朋友在他的陶瓷微书作品前驻足观看了半小时,后来站累了,就直接跪在地上继续拿着放大镜目不转睛地看着。王芝文一开始以为这位外国友人肯定是一个“中国通”,想通过陶瓷上的微书研究下古文学,可后来一问,才知晓这位外国友人根本不懂汉字,他只是折服于陶瓷微书的美,惊叹于汉字这样古老的文字可以以这样的方式演绎,更觉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北京的国家博物馆、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巴黎的卢浮宫等艺术殿堂,都见证了王芝文忙碌的身影。他西装革履,神采奕奕地与观众分享自己的创作故事。据陶瓷微书艺术馆的顾问陆松华说,“他出国的时候都不会去逛商店买衣服什么的,就是很用心来参展的,对其他物质没什么追求。”
自己的展览结束了,辛苦站了半天、口干舌燥的王芝文,却也不急于离开博物馆回去休整,总想着去隔壁的展厅、就近的美术馆多溜达一会,他在佳作前驻足良久,仔细端详,往往得到闭馆的时候才想着离开。他常说,“艺术是相通的,多学学别人的,对我自己的创作也很有助益。”
每次结束在外奔波,一回到工作室,王芝文往往在当天就埋头创作自己的陶瓷微书,容不得半点松懈。日常里,对于吃饭也没什么讲究,往往都是忙完了手头的事情,再随意地吃点填填肚子,就又回到他的工作室里忙碌去了。
即便是在客人来访的时候,他也会抽着午休间隙的时候,再努力书写一些,心无旁骛。
作为陶瓷微书的创始人,王芝文个人获得的赞誉,不胜枚举。但他内心却时常还感到忧虑,为陶瓷微书的传承而感到担忧,经常觉得身上责任重大。
从艺三十载,王芝文认为要想做好陶瓷微书,创作者需要具备以下要素:身体条件、心理素质、书法功底、美术基础、古文素养、陶瓷知识、综合因素,缺一不可。而能够同时符合这些要求的人更是凤毛麟角。
“艺术创造本身就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现在的年轻人太难耐得住寂寞。”从事陶瓷微书的高门槛,也“吓退了”很多学徒。仅凭一时的兴趣,也很难坚持下去。
现在,王芝文还定期在汕头工艺美术学校为学生授课;同时他也在工作室里手把手带徒弟,这些徒弟里,就不乏那些耐得住寂寞的好苗子,其中也有两人也正在申报非遗传承人的称号。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作为师傅的王芝文,应该也感到欣慰了吧。
本期作者:Melly
下一篇:40多年,制陶,问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