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编制作技艺传承人——张万富

作者:班墨空间 4410已围观

8f001f220dad8000102fe7208b4d757.jpg


从艺经历

在空地插上柳条,等柳树成荫时,将柳条去皮,经水一泡,柔软又坚韧。细长白皙的柳条在柳编艺人的手中来回穿梭,变成簸箕、箩筐、篮子等生活用具。柳编俗称柳货,用杞柳或柳条编织而成,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日用品和装饰品。

       素有“柳编之乡”美誉的固安县是我国重要的柳编产地,永定河、大清河流域,树木繁茂,杞柳遍野。

      固安柳编技术精湛,品种齐全,既有轻便耐用的生活用品,也有专供观赏的工艺作品。当地涌现出很多的柳编巧匠,张万富就是其中年纪较轻,技艺最为出众的其中一位。

       今年38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编制作技艺传承人张万富,从事柳编行业已22年。生于农村,从小跟着祖父、父亲学习,他勤学好问,很快掌握了柳编技巧,成为了当地小有名气的柳编高手。16岁起,以柳编为职业。在张万富眼里,柳编更是祖辈传承下来的一门手艺,而并非一个行业。

 

栽柳树,做柳编。”杞柳在固安人口中又称固安柳,早在明永乐年间,当地农民就开始杞柳的种植和柳器的编织,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历史上固安几乎家家都从事柳编,人人都会柳编,解放后柳编成为了当时廊坊市出口创汇的一大产业。

       一根根柳条不光代表着春日的生机盎然,从树上采下的柳条,经过精巧编制,形成了柳筐、柳篮、簸箕、笸箩……从寄托了诗人们无限情怀的精神介质到家家户户常用的生活用品,柳编赋予了柳树独特的魅力。

       张万富告诉记者:“柳编的技艺深厚复杂,有着平编、纹编、勒编、砌编、缠边等5种技法。从杞柳的种植、收割、脱皮,到编底、编帮、收口的整个加工制作过程,都需要手工或者半手工完成,对手工艺人的技术要求很高。”同时,编柳需要心诚,偷一点懒,都会在成品上体现出来,比如筐帮编得不够均匀,或者筐底编得不够平整。柳编需要一心一意,需要精益求精。


       一件件柳制品,饱含着阳光的味道、手艺人的勤劳以及对生活的热情,寄托了人们对于生活的温暖念想。

       初春时节,阳光明媚。走进固安县知子营乡东礼村,张万富正坐在工作室里编柳筐,双手筋骨暴突却又灵巧异常,手指上下翻飞,不断地折弯、挑线、编制,一丝不苟,从容有度。很快,一个柳筐就成型了。柳筐编完后,他将剩下的柳条整齐地归在一起收好,留待闲暇时用这些细小的枝条编簸箕或者笸箩。

       如今,张万富的柳编产品已经有数十个系列、数百个品种之多,大的产品系列就有吊花篮系列、提篮系列、盘子系列、洗衣筐系列、园艺系列等。

       但张万富从不满足于既有柳编的产品类型,他进行柳编产品设计创新的理念非常清晰,“我们要通过开发柳编的新材料、新编法、新用途,从而拓展柳编的新市场。”


       他从其他工艺门类中汲取设计灵感。“藤编、铁艺、雕刻、剪纸甚至平面设计都给了我灵感。”

尽管设计出了无数种新的柳编产品,但这么多年来,柳编失传的隐忧一直没有从张万富心中抹去。“我很担心传统编制技法会失传,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出去打工挣钱了,很少有人愿意踏实下心来学习。”张万富说。

       更让他担心的是,近年来,柳编行业发展的并不理想,无奈之下,张万富学习婚礼司仪主持,一边利用空闲时间主持挣钱,一边编柳编,用来支撑柳编的发展。张万富表示,柳编要从实用品向工艺品转变,最终从工艺品转变成艺术品,这才是匠人匠心。

       朴实的匠人,质朴的柳编,劳动人们手中编织的不只是器物,更是一种生活,一种文化。从这一双双粗壮的手中传递出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却不知需要多久才能再次深入人心……岁岁年年,柳编不老,诉说着老一辈人在岁月长河中如何将一滴滴汗水汇成光阴如金。


作品展示

184d9e48486bafa8475cd6c6f8f74dd.jpg

 

17de10197f06e6878da47c52b973268.jpg

 

1d27a923212297431336328f81107a8.jpg

 

ff2f90c35672251523f98aa06a1ae09.jpg

 

f362f6128514908f41b24613dba2a17.jpg

 

f9e88e3cc1265f47198e63eaa06ee8f.jpg

 

26132ed3fb4e34e000d444fcc8c5244.jpg

 

 

 

发布时间:2019年08月05日

本月点击排行

本月点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