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内画泼彩技法创始人——李英涛

作者:班墨空间 2423已围观

4687ab39f7245fe2947eafd3f0526aa.jpg


个人简介


      李英涛,1963年出生于衡水市。中国内画泼彩艺术大师、中国内画传承人、河北省工艺美术大师、内画泼彩技法创始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习三先生亲传弟子。 


从艺经历


      一九七三年,我有幸成为著名中国画画家王学明先生的入室弟子,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幸运之星再次降临,冀派内画泰斗王习三先生收我为亲传弟子,在二位恩师心传身授之下,我沉浸其中,心意之至,如与造化相通,执笔之间,所写山川草木尽浮于眼,写就了我人生的三昧:心平、静远、专注一境。多年如一日,我把作画视为修心、修情、修性的过程,在对物象的表现和心境的感悟中,因为以心通达故而性情能真,练就了春风沂水般的情怀,这一直让我乐以忘返!

   清代刘熙载有言:“笔墨性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从内心来说,我充满激情,不肯轻言放弃,视艺术为生命中的挚爱。在多年的创作中,我一直在磨炼着自己的传统功力和对笔墨的驾驭能力,以更好呈现自己心中的笔墨意象。在这一行进的艺术征程中,由张大千先生所创造大泼墨、大泼彩的新技法,最为我心仪。张大千先生不仅在驾驭笔、墨、色、水、纸等方面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而且为中国画开辟了新的表现道路。我最早开始在内画创作领域尝试泼彩技法,一直在思考如何把中国传统的水墨写意与现代泼墨泼彩的表现性、随机性巧妙地融为一体,以通过意匠经营来创造出灵动超脱、静谧悠远的空间境界,使人在似真似幻的艺术意境中,感受到宇宙生命活力之美。


技艺简介


        内画泼彩在其创作过程中,有不可预见性、不可把握性,体现着自然天成之美。创作要审时度势、因势利导,随形就势、巧妙构图,灵活运用各种绘画技法,使得每件作品都具有原创性、唯一性、不可复制性。在创作过程中,尽管自己从来没有忽视过向西方印象派等学习,但我更倾心于用熟悉的中国水墨来传达我心中的艺术之象。以传统中国画创作的颜料为基本色,再加上普通的水与墨,通过颜料与水墨浓淡不同的蘸合,在壶壁上旋转、流淌、碰撞、重叠、融合,来创作出独有的亦真亦幻、水汽氤氲的艺术画面。通过渲染、冲蚀、泼墨等手法,造成光影流离、明暗交替的梦幻般空间,其流光周流于天际、林麓、皋壤、沙渚和荷田,如光、如岚、如云、如雾,缠绵悱恻,不绝如缕,似有迷离天籁遄飞其间,“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其天趣透彻玲珑,不可凑泊!

   内画鼻烟壶的坚硬壶壁与宣纸质地不同。在“外画”中的泼彩,是可以直接泼的。而在内画中却不行,因为受到载体的限制,只能把适合的原料,用特制的弯钩笔蘸上适度的水、墨、色,让颜色在壶的内壁上自然冲撞,融合成具有天然纹理结构的图案。因在吸水、沉渍、流动、重叠和造型上创作起来把握难度非常大,创作时必须对画面的艺术形象有所构思,什么部位让什么色彩相撞,需要达到什么效果,以后整理成什么画面,心中都要有所准备。另外,色彩相融相生时,也不是毫无节制地任其流淌渗化,而必须对其加以引导和控制,按章法处理获得一定效果后,再进行局部细节的处理。在创作中,颜料流动的快慢、停顿、浓淡完全由内画鼻烟壶的旋转来控制,而不能造成画面泼洒斑驳狼藉或溃漫无度。这就要时刻掌握壶壁吸水度和对色彩明暗深浅差别的微小变化,果断做到自然引导、补充来处理。泼彩恰到好处的控制,使作品放逸而不狂野,于隽雅中寓豪气;细笔灵动的皴擦,让作品于谨严中得活泼;工笔、小写意的巧妙运用,使作品更为沉稳而又富变化,从而在中国画泼彩的基础上,更显现出内画鼻烟壶泼彩的清丽精雅。


从艺感悟


   在研究内画泼彩的日子里,三年多来,我倾其所有,几近中断了传统的内画艺术作品创作,甚至带来了生活的困顿。幸运的是恩师王习三先生、王学明先生给予巨大的鼓舞和支持,对我开辟内画泼彩新画风給予了悉心的指导。海内外同道中人也是积极创造条件,激励我勇于创新。最值得自豪的是,在探索内画泼彩新技法过程中,我爱人的大力支持和倾囊相助,是我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在进行内画泼彩的探索中,在我心里埋藏了很久的色彩梦,得以迸发出来!冷色系仿佛饱含了所有的忧郁、惆怅,却犹如浩瀚幽缈的夜空;暖色系似春花,似朝晖,荡开来,是孩子纯真的欢笑,温暖起来像父母的怀抱;黑、白、灰的过渡色系,要将冷暖色系串起来,托出来,又融化掉,使亮丽的更加亮丽,沉郁的更为沉郁,却不显山不露水,浑然不觉它们的存在。用多了,自然会暗淡沉闷,既失了神,又失了采!伴随着色彩的对立与互补,完成了视觉张力上的圆满。当这些色彩流动起来时,是生活的节奏,是音乐的旋律,是浪漫的舞步,亦是呢喃的燕语。放大了,则和天地自然同呼吸、共振动。打破了,则是五彩缤纷,大千世界的无穷色相。收起来,则色即是空的归于寂灭如一的混沌……

   在致力于内画泼彩创作探究时,我愈发迷上了星空探索。夜深人静,观测到五彩斑斓的星空云图,深深触发着我的创作灵感,也默默地让我做着对自己艺术人生的思考。我想,一方面物象与色彩是我们用眼睛看见的,而另一方面却又是借助于某种外在,我们用心感觉到的。看见的、听见的、触摸到的,总是启迪我们的内心,触动想象而形成强烈的主观情绪。而那些隐匿于物象之外的内核呢,更需要心灵的捕捉。我不能仅仅凭借借看见的物象与色相,去表达我所思考的艺术之象。境由心生,而心亦会随境而转。齐白石先生曾说的“似与不似之间,不似则欺世,太似则媚俗”。这是写形与写神,表达客观与表现主观之间的妙度。接近客观物像时,“我”就缩小了,以物观物,近于无我之境。接近主观时,“我”就放大了,且形式语言愈是单纯,则愈是接近心灵。不论是有我、无我、忘我,还是写实、写意、写心,都是游走于具象与抽象,写实与写虚之间,寻求我与天地精神之间的交融。这一番思索,让我的内画泼彩创作有了切入点,我想到了以荷为创作母题。其寓意高洁,历代画家都喜欢画荷,寄寓了丰富的人生际遇。或工笔,或写意,无比丰富的中国历代以荷为主题的创作,给我提供了很大帮助。或通过临摹,或走进自然写生,我开始慢慢摸索在内画上进行泼彩创作。一片小小的荷叶,有时需要画四个多小时,稍微有点走神,就可能前功尽弃,因为泼彩需要以泼墨为基础,借用“撞水”和“撞色”的技法,将颜料和墨融合在一起,要控制呈色,又不能毫无节制地任其流淌,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一旦画错,就要全部擦掉。所以在初期,这个度很难拿捏,笔上要含多少墨,时间上怎么控制,我拿不准。因为时间久了,纹理感就没有了,而且干和湿的效果又不一样,就这样,反复试验,有时候脑子就像要炸开了似的,经常会遇到瓶颈期。这个时候,我就会放下鼻烟壶,走出家门去叉河、去保定莲花池看荷花。一年四季之荷,我都观察过了,不但拍了很多的照片,而且也画了大量的写生。不仅仅是新荷,更有残荷。有一年冬天正下雪,我看着窗外的飞雪,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雪中的残荷是怎样的一个情景?我又是加钱,又是请求,出租车师傅终于答应了我的请求,跟随我去看“雪荷”。我坐在漫天大雪中,痴痴地望着满池的残荷,映入脑海中的却是一幅幅栩栩如生的雪荷画面……

   痴迷于泼彩,我一直在追求大气、唯美、不拘一格的风格。我的泼彩内画,时而浓墨重彩,激情饱满,给观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时而云清天高、燕鸟低徊,充满遐想空间。我希望大家在品读作品时,能超越仅仅对物象的追求,而更有一种心灵的感悟!这样,既体现了国画重视客观事物真实性的形与色,又体现了画家基于对艺术创造的更深层次的理解而跳出固有形与色的大胆的发挥。    多年来,我一直渴求墨韵与泼彩的统一,借助泼彩的偶然性、自动性,强调非控制的一种美感,但又体现出传统中国画墨的玄幽之意。正是这样,依墨迹的形状与浓淡变化,我认真思考局部与细部的造型,或依墨迹皴染山石,或兼工兼写来添补花鸟人物等。这样的泼彩作品,一部分是淋漓酣畅,妙造天成,体现在水分的饱和与流动;另一部分是化合,有意为之,用精微细致之法,来收拾泼彩画的细部。无论是山禽水鸟、锦羽翠翎,还是暮霭山峦、残荷听雨,我都努力尽显神来之笔。意趣的经营、情调的滋育,是我在创作中始终所强调的,为的就是让内画泼彩作品努力达到玄妙淋漓、神形兼备的艺术效果。在内画泼彩的路上,我还在学习,我还在探索!


作品欣赏











968236d5ccc0a665a1925ba7947d7a3.jpg

以上资料由李英涛老师提供

编辑:韩同振


微信图片_20190613180515.jpg

发布时间:2019年06月20日

本月点击排行

本月点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