烙画手艺人刘彬
作者:班墨空间 2022已围观
个人简介
刘彬,毕业于天津外国语学院。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刘家葫芦烙画”的传承人,市“工艺美术师”,济南市钢城工艺美术协会副秘书长。酷爱绘画、书法和篆刻,作品多次在国家、省、市、区比赛中获奖。积极帮助贫困村,致力于将葫芦烙画与农村精准扶贫的结合。2018年5月,刘彬的“刘家葫芦烙画 ”被评为“莱芜有礼”最具莱芜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
从艺经历
刘彬自小受家庭熏陶,刘彬的爷爷就一直坚持葫芦烙画,在家乡很有名气。那时刘彬并不懂,只是看到爷爷天天手里摸着个葫芦把玩。久而久之,每当爷爷拿起葫芦作画时,刘彬就凑上前去,艺术的种子就慢慢在他心中发了芽。大学毕业后他成了一名人民教师,业余时间坚持作画、写毛笔字、篆刻等,这一切的努力为他的葫芦烙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9年9月,也从事教学的妻子到聊城杜郎口中学参观学习,回来时带回了一个精致的烙画葫芦。葫芦上生动的图画和精美的书法,让刘彬立刻想起小时候爷爷教他在葫芦上烙画的情景。“我也能在葫芦上烙出好看的画来”,于是,他立即买了一个小电烙铁,回老家找来了几个葫芦,迫不及待地动起手来,想重新拾起儿时的回忆。刘彬回忆道,往葫芦上烫很费劲,小烙铁的把手离得远,拿着费劲,还总是烫着手,而且力道也不好拿捏,劲儿大了容易把葫芦烫坏,劲儿小了又烫不出效果。其次,普通的烙铁只有一种尺寸,很难体现出中国画的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更不用说丰富的层次与色调、立体感了。
刘彬为了创作出一幅好的葫芦烙画,通过阅读书籍和网络搜索,到全国各地拜访学习,从材料选择到工具购买,几乎废寝忘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考察,从葫芦质地选择到绘画功力日渐成熟。刘彬妻子回忆道,那段时间整个家都是他的工作室,从客厅到厨房,从卧室到阳台几乎全是他和他的葫芦的身影。
刘彬说,在画葫芦过程中,自己的手多次被烫伤,餐桌到处都烙下痕迹。电烙铁工具简单,就像电工用来修电路板的那种。铁笔尖和葫芦材质硬碰硬,很容易打滑,一不小心就会在手上烫出一个大泡。速度慢了就会出现烧糊的烫疤,快了又如踏雪无痕,做无用功。要表现水墨画的笔墨意趣还真是不易。
在每一笔法画下去之前,刘彬都要在备用葫芦上做实验,效果满意了才下手,技法慢慢熟练。除了上班和一日三餐,他几乎足不出户,烙画着葫芦,看着精美的画面在手中一点一点的呈现,心里无比充实。在烙画的实践中,刘彬把烙烫和彩绘、雕刻结合起来,使它能更好地体现中国画的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熨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展现更强的立体感。如今,刘彬已创作出了“烙烫—渲染—雕刻”为一体的的葫芦画,受到了大家的喜爱。
刘彬的妻子告诉记者,以前没接触葫芦画时,刘彬就是一个急性子,现如今因为葫芦烙画需要更耐心和细致,慢慢的“急性子”变成了“坐的住”。他身上有一种吸引人的气质,这种气质来源于坐得住和不凑合的初心,因为追求的并非数量与效益,而是价值和品质,他的每一件作品都是经过精心雕琢的,“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这就是工匠精神,意味着精益求精、精耕细作。刘彬始终保持不变的便是这种工匠精神。现在刘彬的“刘家葫芦烙画”不仅成为非遗项目,还被确立为市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他有了更多的想法,想把刘家葫芦烙画发扬出去。
最初的作品,刘彬多以“福”“寿”等作为主题作画,像是家里老人过生日会送一副“百寿图”,女儿属马就作了一副“马到功成”,更多的是送给朋友表示祝福。后来,刘彬的作品多次在国家、省、市、区比赛中获奖。
匠人风采
2013年,被莱芜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工艺美术师”称号;2017年9月,参加了中国非遗培训计划葫芦雕刻技艺培训,烙画技艺有了更长足的进步,作品《五福》在培训班的比赛中获优秀奖;《福禄寿》参加第九届山东国际大众艺术节首届山东省烙画艺术作品展获二等奖。《山东体卫艺教育》、《莱芜日报》、《鲁中晨刊》 、“新华网”、“大众网”、 “莱芜新闻网”、“莱芜人物网”都对刘彬的葫芦烙画进行了详细介绍。2017年3月9日,莱芜电视台综合频道以“刘彬和他的葫芦烙画”为题进行了专题采访报道。
现如今,刘彬又致力于将葫芦烙画与农村精准扶贫的结合。在市非遗办和扶贫办的领导下,利用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平台,刘彬与莱芜市钢城区的雁埠村葫芦产业进行了“结对子、共发展。为村里的贫困户和普通村民免费传授葫芦烙画技术,提升了葫芦的附加值,让村民通过小小的葫芦走上了致富的“快车道”。“山东频道 凤凰网”“莱芜文明网”“齐鲁网”对刘彬积极扶贫的事迹进行了详细的报道。2018年5月,刘彬的“刘家葫芦烙画 ”被评为“莱芜有礼”最具莱芜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2018年10月,刘彬被确立为莱芜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
作品欣赏
END
联系刘彬老师或报名每日一匠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编辑微信号
下一篇:陕西烙画家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