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市竹编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振富
作者:班墨空间 5005已围观
个人简介
王振富,浙江省江山市峡口镇王村人,江山市竹编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振富多次参加浙江省美丽乡村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场会、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浙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2018诗画浙江景区马拉松系列赛(江山站) 等省市活动,深受国内外广大群众欢迎。其竹编作品多次获得中国(义乌)文交会工艺美术奖铜奖。
从艺经历
王振富小学毕业后,在生产队放了四年牛。17岁开始在峡口镇跟随胡廷录师傅学做篾。篾匠手艺是一门细致活,经过岁月的磨练才能达到精熟的程度。压、捻、穿、插,一系列的竹编动作在王振富的手中不停变换着。不到十分钟,一只竹编小鸟便出现了。或许只有真正精通一门技艺,才会有如此娴熟的指法。只有真正喜欢竹编,王振富才会在这么大的年纪依然充满活力。
“从竹子到精美的物件,一共要经历10多个步骤,锯竹、卷节、剖竹、起间、开间、劈篾、抽篾、刮篾,编时的压、捻、穿、插,最后的组合拼装、上色,每一个步骤都至关重要。越是大件的摆饰越难编制,其中的任何一个步骤出现问题就会影响整体的效果。”拥有五十多年“功力”的王振富,熟练地掌握竹编制作技艺的整套工序和流程,一说起他热爱的竹编就滔滔不绝。
上世纪90年代后,出现了大量价格低廉的塑料制品,纯手工制作,价高的竹编制品被逐渐取代,开始越来越少人使用了。王振富也只好跟随大家去种植经济作物或打工,但他始终没有放下对竹编的创作,一直将做篾当成副业与自己的兴趣爱好,他还在自己家中成立了“仙霞竹编工作室”专门创作竹编。
2010年,时任江山长台小学的校长叶立忠找到了王振富,希望王师傅来上综合实践课,教学生竹编手艺,打造“秀竹校园文化”。当时已经60多岁的王振富想都没想就答应下来了。他说:“现在越来越少的人会编竹编了,哪怕是简简单单的一个小物件都没人会了,我不希望老祖宗的文化就这样遗失了。我想多教教小朋友们,看看有没有人喜欢这个愿意学的。”于是,王振富成为了学校里年纪最大的“编外教师”,每周六节课,主要教五、六年级的孩子竹编制作工艺。虽然是编外教师,可王振富一点也不马虎,一节40分钟的课,他备课却花了数倍的时间,常常提前几天就开始准备上课的材料,加班加点,最迟加班至深夜两三点。同时,他还亲力亲为地提前编制半成品、制作样品,为了让更多的孩子喜欢竹编,他常常会想一些新花样,从熟悉的蛇、大雁等动物到孩子们喜欢的喜羊羊等动漫形象,他都一一尝试。七年来,他的竹编课程已经成为了学生最感兴趣的一门课。
出于对竹编的热爱,王振富将所有空闲时间都花在了竹编上面。只要一有时间,他就开始琢磨竹编;只要一有机会,他就观察竹编对象的形态、动作。现在,竹编已经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说:“别人做竹编的时候通常先做一个模型,在这个模型上编制。我完全靠生活中的观察和思考,编制的时候一气呵成,充满激情,这样编出来的作品才能更有性格,更加有我自己的特点。”大至八米长的中国龙、小至几厘米的辣椒,王振富探索编制了各类飞禽走兽、瓜果蔬菜等作品,配色大胆又丰富,造型生动而有趣。
多年来,王振富本人及其学生的竹编作品多次代表江山参加各类省市活动,获得的荣誉证书多达十多项。省文化厅、市人民政府、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教育局等单位领导多次莅临竹编展位参观指导,并给予高度评价。浙江电视台、江山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先后对王振富进行专题报道。周边县市区的学校师生都络绎不断地来学校参观考察,甚至杭州一小学带领学生们专程请王振富上了一堂竹编课程,感受竹编艺术。
王振富一直以来有个竹编梦:“我有一个中国梦,就是办一个非遗文化竹编艺术馆,让子子孙孙都能够看到竹编工艺的神奇,让竹编工艺能代代相传下去。”
作品欣赏
END
联系王振富老师或报名每日一匠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编辑微信号
上一篇:烙画艺人郭志辉
下一篇:“糖画先生”传承大师--林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