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项目炭雕师韦力

作者:班墨空间 6027已围观

个人简介


韦力,70后,山东曲阜人,获国家发明专利一项。
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曾任济宁广播电台主持人、记者。自幼喜好文学、泥塑、木雕工艺美术。爱好广泛,擅长浮雕、模具、手绘。近年来各类作品达到300多款。他的作品多为实用性和艺术性结合,其炭雕作品既有除甲醛的功能,又有艺术审美,如各类家居摆件看盘。近年来一直走访民间老艺人,拜访同行学习,先后在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工艺美院、聊大美院进修学习。他的作品开发出了炭雕木纹壁挂、禅意倒流香、福字影视墙等系列作品,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有儒家佛教系列、商务礼品系列、婚庆系列、传统文化系列等。创作设计上吸收中国传统书法、山水画、油画、岩彩画,技法借鉴木雕、泥塑等表现手法,来丰富创作。近年来其作品获奖并被知名美术馆收藏,媒体也多有报道。

曲阜《炭雕炭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中国社会艺术协会理事

济宁市工艺美术大师

济宁非遗发展协会会员

曲阜美协会员

从艺经历


       厚积薄发-用在人到中年的韦力老师身上再合适不过了。师范毕业的韦力老师,本应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他的人生轨迹却是跨行到了电视台,从记者、编辑、节目主持人一干就是十几年,随后干过律师、搞过金融、下海开过公司。兜兜转转唯一不变的是他一直热爱的传统美术,所以最后接过家传手艺,成为国家非遗项目“炭雕炭画”的代表性传承人。成为中艺协理事、济宁市工艺美术大师。

       丰富的人生经历使得他健谈且学识渊博,语气诙谐幽默,总能抓住合适的时机,抛出一个令人捧腹的梗,让原本严肃的谈话变得妙趣横生,这种感染力如同韦力老师的特殊天赋,让人不由得萌生出一种亲切感。

      韦力老师身上没有大师的架子,有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深深的热爱。他说: “我是从小就喜欢一些文学美术方面的,尤其是民间手工艺。所以我放弃了别人觉得挺好的职业,选择了专业从事传统美术这条路。”

        对于韦力的选择,是一份源于骨子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归属感,也是一份对于手工艺传承的使命感。 对于炭雕炭画这门艺术,最初发展的也是举步维艰,几乎失传。原因和大多数传统手艺一样,年轻人不愿意学,而且时代在变化,老手艺跟不上新形式。

       接过这门手艺后,韦力老师做了更多的研究,他认为绝大多数的传统手工艺从源头诞生,是实用主义。最初要么是生活器具、必需品,要么用于祭祀活动,满足当时社会的精神需求,也就是实用价值。因此诞生了手艺,随着一代代的传承,人们的记忆里也就成了传统文化。

 

        但是时代变化了,生活方式变化了,思想观念变化了,你老手艺不与时俱进,“死亡”也就成为必然!比如说年画,过去年货里最重要的,家里再穷也要买对门神贴上,现在的功能主要是收藏了。怎么办呢?创新是唯一的出路,韦力老师认为不仅是技艺上的升华,更重要的是思想创新。

     “变化不等于不要传统,创新也不是迎合大众。作为传统美术的主要传承人,我们要‘讲究’。”韦力老师口中的“讲究”,不只是给这门手艺找个祖师爷“认祖归宗”,而是要做的出彩,做进“人们的心坎里”。“你看所有工艺美术做出来,它都是‘开心的’,制作时候做的人乐在其中,那做的东西也是令人开心的,最后看到这个工艺品的人,他也开心。”

       韦力老师极喜欢以传统图样、吉祥元素符号雕入炭画中,除去古色古香的韵味比较符合炭雕风格之外,还因为韦力老师本身就对于传统文化元素情有独钟,“比如说我们上面弄个石榴,那就是祝你多子多孙,蝙蝠那就是多福;你看那个大肚弥勒佛,大肚能容天下事对不对,观音就是有求必应;这就是我说的言必有意,而意必吉祥就是美好的祝愿,是一种积极正能量的东西。”

 

       能让黑乎乎的炭颗粒摇身一变成为如此有意趣的工艺品,其中倾注的心血又岂是三言两语可以概括的,韦力老师融书法 、绘画、浮雕等技艺、融合雕刻、泥塑手法,使炭画博采众长,表现形式更为丰富传神。

       不仅仅是雕刻技艺的研究,对于炭雕的制作原料,韦力老师也是倾注了极大的心血钻研。

       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考工记》,称炭雕集“天时、材类、工巧”为一绝,而如今很多炭雕制作人本末倒置,过分追求艺术性或者单纯的追求利益,忽略了炭雕最为原始的作用——许多炭雕是以炭粉加胶、通过不锈钢模具进行压制的,这就破坏了炭的吸附功能,以至于使炭失去了最原本的价值。

        加胶定型压制定然会节省下许多成本,但是韦力老师坚持以活性炭制作炭画——保留住炭画最原本的“实用”。“ 我不评论其他人怎么做炭雕,但我做的炭雕,首先保留了实用性,也就是今天我们讲的环保,就是保持了炭最原始的那个味道。”

       “保留最原始的味道”是一份对于大自然的敬畏,也是一份属于工匠的初心。而传承也是在不断推陈出新之后,能够有选择的保留下最精髓的部分。“古代人真的是挺伟大的,中国文化的魅力就在于此,这是一种几千年积淀下来的对于生活的热爱。”
 

       正是这种对于生活的热爱,使得众多如韦力老师一般的匠人秉持初心,在中华文化传承道路上坚定不移,他们对中国手艺的传承秉承着最原始的热情和耐心,像守护自己的孩子一般,守护着一门门古老的非遗手艺逐渐成长。

         谈及与非遗炭画相伴的艰辛道路,韦力老师有着一种令人讶异的豁达,“我从事工艺美术,首先肯定是源于内心的喜欢,他的确能为我带来一些经济利益,但是更多的是希望能给更多的人奉献一种美学,让别人看着欢喜,服务于人们的生活。”

       甘做非遗文化的守护者,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奉献一己之力,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属于所有匠人们的那种共同精神—热爱、坚守。

作品欣赏


 

 

 


END



联系韦力老师或报名每日一匠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编辑微信号

 

 

 

 

发布时间:2019年01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