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文化传承人吴贵生

作者:班墨空间 5499已围观

 

 

个人简介


吴贵生,男,1990年8月2日出生在婺源县古蜀地村一普通农户之家。古蜀地村是婺源一偏远山村,交通不便,民风淳朴。贵生从小便跟着父母一道上山下田,艰苦的生活磨练了坚强的意志,同时农村的好山好水和艰苦的乡村生活也成了其艺术创作的源泉。

从艺经历


中学时期凸显绘画天赋

中学期间,吴贵生便流露出对绘画极大的兴趣和天赋,其所作之画,协调柔美,笔力独到,苍劲有力,栩栩如生。他的美术老师看着贵生的画,惊讶地说道:“:这画比这个学校专业绘画的学生画的还好。”老师叫他毕业后,去专业学美术名校去学绘画,可遗憾的是,贵生因为家境贫寒,终究没有在绘画路上走下去。虽然,贵生没有走上绘画之路,但是,他后来从事歙砚创作,却是在另一角度继续走着绘画路,而且走得很好,这也许是冥冥之中的天意吧。

                                      贵生和歙砚的化学反应                                              

 

2006年,贵生拜自己的表姐夫吴五林为师,正式开始从事歙砚学习。当时的出发点,也是很简单,只是谋个求生之道。但是,贵生和歙砚一结合,却出奇的产生了化学反应。他对歙砚制作的热爱,超乎了常人的想象。在整理贵生的资料,以及同他的交流中,我猜测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专研刻苦:一是贵生本人刻苦且喜欢钻研;二是贵生想象力丰富,而歙砚创作恰好需要构思和想象;三是贵生本身对绘画的兴趣,而绘画和歙砚创作是不可分的。

                                 
学徒经历

贵生初学歙砚,主要的石材是济源坑的金晕。雕刻手法以立体雕为主。他以龙、山水的立体雕为主攻。贵生对自己的基本功要求很严格,他说:握刀的手法,力道的轻重,线头的处理等,这些看似简单的雕刻基本功,不经过长时间的刻苦训练,是达不到那种很有韵味的效果的。当时在吴五林师傅那里学徒的也有其他人,平时贵生也喜欢和师兄、师弟们交流,一起切磋技艺,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独立创作的开端

2008年,吴贵生开始了自己独立创作的生涯。他在小畈段村租了个店面,既可以作为自己的工作室也可以展示摆放自己的作品。那时的贵生,虽然从事歙砚才两年,其创作的作品却已经有了一定的水准,很砚雕师会来到贵生的工作室参观学习他的作品,希冀从中吸收技艺和灵感。同时,也有很多设计方面欠缺的砚雕师,经常抱着块砚石跑来贵生的工作室,以求其帮忙设计画图。贵生对于别人的请求,从来有求必应,因此,贵生也受到大家的欢迎。

 


赴大畈村求发展

二十一世纪初的大畈,是砚雕师的云集之地,众多技艺精湛的砚雕师在这里切磋技艺、展示作品,形成一派百花齐放的景象。贵生为了更好的发展,于2009年将工作室搬迁至大畈村,并起了个名字:一研斋,即告诫自己,要一心专研歙砚制作。贵生经常利用闲暇时间,大量参观其他歙雕师的作品,学习其中的技艺精髓和设计思路。其中,寒山作品中关于薄意和巧雕给了贵生很多的启发,这对于他后面的创作很有帮助。同时,这段期间,贵生也开始尝试着将立体雕刻与薄意雕刻结合起来,这是他砚雕转型的重要契机。

 

传授技艺

2010年,很多有志于歙砚传承的年轻人慕名找到吴贵生,想跟随他学习歙砚雕刻。贵生在确认该学生是真心想从事这个行业后,把他们安排在工作室,按照学习歙砚的先后步骤,亲自带他们开始歙砚雕刻。贵生教学有两个特点,一是对歙雕的基本工训练比较严格;二是不限制学生的思维,喜欢让他们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所以,贵生的学生歙雕基本功都比较扎实,而且所创作的作品往往都凝聚了其自己的想法,构思巧妙独到。2014年,贵生将工作室搬迁至江湾,工作室的面积和规模都扩大了许多。

 

受教众贤,恩情铭记

2014年,吴贵生认识了歙砚界的众多名师,于是经常观摩他们的作品,吸收其中的歙雕技艺,从中寻找创作灵感,有时候,也会通过电话和微信直接和他们沟通探讨。这些老师们也非常欣赏贵生的才华,经常给贵生一些指导。有时候,他们看到吴贵生在朋友圈发的作品,觉得有需要修改的地方,并将作品的草图画下,再用铅笔修改,完事后再拍照发给贵生,并打电话亲自指点。这些老师的指导,对贵生的帮助很大,贵生也一直心怀感恩。

 

赴北京深造

2017年,吴贵生参加了吴笠谷老师在北京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举办的歙雕技艺培训班,聆听了笠古老师的讲课,学习了很多最新的制砚理念。贵生深受吴笠谷老师的赏识,任命他为培训班的学习委员,成为吴笠谷老师班上最年轻的班干部。

 


上海参展,推介歙砚文化

2017年12月9日,吴贵生和哥哥吴日生一起参加了iSGO Gallery(上海空间)《濡墨雅集》水墨砚台展。在砚展上,吴贵生两兄弟向社会展示50多件精美的砚雕作品,并且还向各界砚台和艺术爱好者推介婺源的歙砚文化。在砚展开幕式上,吴贵生说:“砚台的雕刻必须要传承创新,才能有属于自己的作品。古代的歙砚注重实用性,当下歙砚雕刻所承担的除了保持实用,还需要美观和收藏相结合。老坑的料自身便具有历史价值,在古凿痕作品制作中,需要注重让自然的东西更美,让工艺与古凿痕相融合。”

匠心语录


作为砚文化的传承人,在温饱能够解决的情况下,一定要敬畏自然,敬畏艺术,敬畏砚文化,切不可为了利益随波逐流而迷失自己。贵生还说:“选择了歙雕,也许就是选择了一条孤独的创作之路,也许以后我的作品不一定会被世人接受和认可,但是我还是要继续坚持走下去。

作品欣赏


 

 

 

 

 

[

 


 

 

 

 


END



联系吴贵生老师或报名每日一匠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编辑微信号

 

 

 

 

 

发布时间:2018年1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