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民俗画第三代传人郑洪光

作者:班墨空间 1371已围观

 

 

 

 

个人简介


东北人性格直率,但郑洪光老师却有着独特的温婉。出生于书香门第的郑洪光,父亲曾是抗美援朝的军人,母亲是颇有修养的老师,所以郑老师从小就在父母良好的教育中长大。
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俗画是郑洪光老师一直守护的,民俗画展现的是地方特色,讲究趣味性,远看颜色,近看花。每一匹布,每一棵植物都是有来头的。一副作品最难的就是构思,有张有弛,表达出真实的生活才是一幅好作品。

 

 从艺经历



     “从我太奶奶那一辈人就喜欢画,还经常给邻人街坊画鞋样子、或门帘上刺绣用的图案。父亲在我八岁时就给我请老师,周围人都不理解我爸,家里都快揭不开锅了,我的课也没停过。”
    在那个一张画纸七毛三能买一斤大米的年代里,这份坚持显得尤为可贵。
    因为画过了国画、水粉画、油画、漆画、壁画、水彩画、沥粉贴金……,各家各派的画法使郑老师对绘画技术有了更深的理解,所以在很多年后的作品里,我们寻不到任何一派的足迹却可以找到每一幅画作里独属于她的特点。
    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俗画是郑洪光老师一直守护的,民俗画展现的是地方特色,讲究趣味性,远看颜色,近看花。每一匹布,每一棵植物都是有来头的。一副作品最难的就是构思,有张有弛,表达出真实的生活才是一幅好作品。
    “民俗画的选材是源源不断的,大多是我小时候的所见所闻,但是现在的小孩子已经没有这样的机会了”。可是这样生动的民俗画,创作起来却并不容易,仅凭想象闭门造车肯定是不行的。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为了更真实地还原生活,郑洪光老师常常和丈夫走访养老院或者乡下的田间地头,从老一辈人那里了解那些快要消失的民俗,王老师常常会拿相机帮她拍下素材,以供创作之需。有的时候寻找灵感来源一找就是一两个月,也正是因为给作品注入了生活的气息,郑老师的每一幅画都像是有了灵魂一般,雅俗共赏。
    阳光忽然打进来斜照在郑老师身上,柔弱却坚强。
    飘窗上,一案,一炉,一双影勾勒了纯粹却又写满故事的背影。生活中的郑老师是贤妻,是良母。如今女儿已经长大,成为他们的骄傲,但左手腕隐约显现出新揭掉的膏药贴的痕迹,却成为光阴刻下的伤疤。和大学生围坐在一起,讲述青年时坎坷的经历,创作时点滴有趣的回忆……
    郑老师这代人是传统民俗文化最后的见证者,从中华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的深度看待传统文化是时代之需,亦是文明传承之急,也正是像郑老师这样的女子扛起了薪火传承的大旗。

 

 

 

作品欣赏


 

 

 

 

 

 

 

 

 

 

 

 

 

 

 

 


END



联系郑洪光老师或报名每日一匠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编辑微信号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0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