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核雕代表|王照烽

作者:班墨空间 1205已围观

 

微信图片_20180908103050.jpg


个人简介


王照烽,字升华(原本网名)  山东 潍坊高密人

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

中国核雕创新派第一人 

潍坊核雕第六代传人

并开中国核雕人物写实主义之先河


技艺简介


 一曰人品合于德,二曰学问博大精深,三曰修刀练笔有法,四曰才情独具之超逸,五曰思想之高尚,合具此五项者,乃能完善。盖雕刻艺术之为物,与其他的姊妹艺术相贯通,皆以人感人,是为受众所感而以精神相应者也,有此德行,有此技巧,有此精神,然后凝聚侵染于核中,才能感人而能自感也,所谓树立品行,须遵从宋代程朱理学之法;为人处世,宜学晋代士人风流潇洒,特立独行焉。而又“情”之一字,所以维持世界;“才”之一字所以粉饰乾坤。


从艺经历


 

 

王照烽自幼跟父亲学习书法,并酷爱绘画。受周围环境和核雕文化影响,10岁的时候便对木工雕刻产生了浓厚兴趣,17岁时跟随当地老艺人李显烈学习玻璃绘画。“表面上,玻璃绘画和木工核雕没有直接联系,但是长时间练习玻璃绘画,让我在刀笔上有了坚实的基础。”王照烽说,在学习玻璃绘画中,他得知潍坊的核雕在全国范围内比较出名,认为在小小的桃核上雕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或其他事物“很奇妙”,于是萌生了学习核雕的念头。

 

因为没有老师亲身教授,所以在学习核雕的路上,他每迈出一步都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艰辛。“那时候出于内心喜欢,一门心思扑在了核雕上。晚上睡觉前也考虑如何做好核雕,第二天便将想法付诸实践。当时不少朋友还开玩笑,说我钻到核孔里了。”王照烽说,除了自己琢磨钻研外,他还查看了很多关于核雕技艺的书籍,并研究了古今中外的美学。“在很多核雕大师看来,只有拥有精湛的刀法技艺、充足的美学知识以及个人灵感,才能创作出更为优秀的作品。”

“在众多行业背后,都有这样一种规律,成功的背后总有几次甚至几十次或者更多的失败。”王照烽刚开始学习核雕时,几乎都失败了,但是一次次的经验积累,执着地坚持着,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雕刻出的作品被业内所认可。

匠作风采


2008年11月,核雕作品单籽《十八罗汉》获得 “天工艺苑·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银奖

2008年12月,潍坊工艺美术协会第二届会员代表理事会理事。

2008年12月,《济公》 《一百单八将》《四大金刚》等作品发表于国家发改委出版的《中国行业企业百强》,并被评为“中国核雕创新派第一人”。

2009年4月,核雕作品《四大金刚》系列等发表于《中华手工》杂志。

2013年12月,桃核雕刻《七夕》在 “2013年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展”中荣获“巧夺天工。金马奖”金奖。





匠人语录


核雕当中最常见的题材,让人感觉有点泛滥、乏味,似乎与时代步伐脱离,因此雕刻出符合时代新的核雕成了很多艺人面临的课题。


作品欣赏



微信图片_20180908103137.jpg

作品实物高4.2厘米,此拙作取材于四大经典爱情故事之——牛郎与织女,从铺天盖地的佛教题材中跳了出来,在造型布局方面完全打破传统的以核质地大肚为重点雕刻区域的陈旧理念而横切之,掘弃之,巧借其天然纹理以造 “天、地”之势。灵雀齐飞,为相会者搭桥,织女左手持布匹,右舒广袖,飘然而至;牛郎左手抱娃,伸出右手,由虹桥下方奋力攀登,中间一娃双手捧果盘跪地迎接。一轮圆月(农历七月七日人间虽看不到满月,但天地有别)暗喻一家特殊的团圆日,合着下面波浪翻滚的的 “天河”,将这古老的七夕传说及即将相会的那一顷刻凝聚在布满空洞的桃核之上。后面微刻自题诗一首:银钗横划强分离,遥望河汉空叹息。试问何日可相见,七夕灵雀搭桥时。细若蚊足,勾画了了,碧绿填之,又用篆章二,其文曰:王照烽,夷安,其色丹。

微信图片_20180908103142.jpg

 

微信图片_20180908103146.jpg

《十八罗汉》

微信图片_20180908103150.jpg

 

微信图片_20180908103153.jpg

 

微信图片_20180908103157.jpg

END



0bb1581184282ede14388d30bcee42bd.jpg


发布时间:2018年09月0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