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匠|杨氏锔瓷传承人杨涛

作者:班墨空间 4488已围观

微信图片_20180704115053.jpg

杨涛,男,汉族,出生于1964年5月,杨氏锔瓷第五代传承人。自幼受爷爷、父亲影响,对家传手艺抱有浓厚兴趣,自主修缮、完备家传锔瓷工具,并与时俱进,改良更新锔艺传统技法。1997年,成立锔合居锔艺工作室,主要进行细活、秀活、文物修复等工作,面向博物馆修复、展览修复、商业修复。

 

 

 拍摄:闫鹏

    在继承老手艺的基础上,总结出锔艺行当里锔件、补件、配饰、镶饰中72种方法136道工序,创造性的总结出独龙锔、无缝扣接壶盖、走水密封、壶盖内双向拉伸、包马蹄嘴、水火交融技法等独门绝技。
微信图片_20180704100324.jpg
(杨涛爷爷,曾经在工作的照片。)
 
曾有艺术评论家评论原文如下
 
一点突破足堪夸
——评杨涛锔艺新作《残荷》
 
锔艺,据我最新考证,早在王莽篡权时就有了“金镶玉”的锔艺绝技。
二千多年来,锔艺技艺丰富多了,但有一个至今似乎没有“变”,那就是锔钉的排列方式。锔钉如衣服的扣子,整齐划一,距离等一;也如缝制衣服,针脚密密,针距相近,成为千古不变的常态。
今天,在《锔艺中国吧》里看到“锔合居”的大作“残荷”,心头一喜,其锔钉的排列“突破”了单一、等距离的传统方式,作了有节奏的疏密布局。
“残荷”的背景是一尊受伤的煮茶火炉。伤痕贯通上下,依“缝补生命,修复艺术”的传统理念,对这一伤痕锔上密密、细细,整齐如一的锔钉,便已很漂亮,很精彩了。
而“锔合居”则从“崇尚救美,艺术修复” (我一直在呼吁这一理念)的理念出发,从为火炉作锦上添花着眼,从整体构思着手,拟创作一幅完美的画。主角,一只灵动的残荷,亭亭玉立。配角,二只锔艺一组,上下呼应,疏密有致,节奏鲜明。辅助,残荷右侧装饰了一个点,似水滴、似葫芦,形象清晰而神韵朦胧。整个画面,有主有从,有正有侧,有线有点,有面有点,有轻有重,上下左右呼应,满篇疏密得当,大有多一点累赘,少一点不足的美感!
锔艺,传承不易;有所出新,更为不易。服装设计有句名言“服装设计有一条线创新,就很了不起”!我想,传统手工艺的锔艺也是如此,“锔合居” “残荷”的整体构思,锔钉有节奏、有呼应的“疏密”排列,便是对“密密缝”的一个突破!
千年传统束缚多,一点突破足堪夸!
“残荷”还有第二点值得点赞。
《残荷》的作者是淄博市第五代细活传承人杨锢轳,名杨涛,堂号《春水堂》。作为作品,“残荷”第二点值得点赞,是作者自觉为自己的锔艺作了命名。当代锔艺追求“崇尚救美,艺术修复”,每一个作品皆可独一无二,为创作有主题、有命名的锔艺,提供了可能。于是,我曾呼吁锔艺作品也应“名正言顺”!每一枚锔艺作品都应该有主题、有命名——好名字,是艺术品的眼睛,甚至是灵魂。
“残荷”是一个创意好、名字好的锔艺佳作!
是为读锔艺“残荷”一得。
杨世明2016年5月12日于《金岛山寺》
 
作品欣赏
微信图片_20180704100928.jpg微信图片_20180704100926.jpg微信图片_20180704100924.jpg微信图片_20180704100922.jpg微信图片_20180704100920.jpg微信图片_20180704100918.jpg微信图片_20180704100917.jpg微信图片_20180704100915.jpg微信图片_20180704100911.jpg

END



认识更多匠人:匠人百科

 
发布时间:2018年07月0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