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雕万琢间,尽显匠人传承--玉雕师肖畅

作者:班墨空间 2837已围观

“把自己所熟悉的那些知识、技巧联系起来,重新排列组合,这个过程很有意思。”这句话出自于一位在玉雕这条道路上持之以恒、不忘初心长达20年之久的玉雕师肖畅之口。

玉雕是中国最古老的雕刻品种之一。玉石经加工雕琢成为精美的工艺品,称为玉雕。工艺师在制作过程中,根据不同玉料的天然颜色和自然形状,经过精心设计、反复琢磨,才能把玉石雕制成精美的工艺品。

肖畅本人.jpg

1983年出生于莆田的肖畅,自幼在艺术氛围浓厚的环境中成长,因源于对玉雕这一技艺的痴迷和执着,1999年便只身前往广州学习玉雕艺术,经过自己刻苦的努力以及从小的耳濡目染,天资聪颖的他在师傅的精心指导下,很快便掌握了雕刻的基础技法和创作技巧。

两年后他学师有成,便在广州创建了自己的雕刻工作室。

2009年到2014年之间,肖畅为了提高自己的玉雕技艺,不断前往中国玉雕之乡惠安与当地雕刻艺术大师虚心探讨交流。

2014年到2017年他又穿梭于内蒙古和云南瑞丽之间,这长达9年的不断游走,向比自己资深的业内人士和知名人士请教探讨,只为来巩固自己的技艺。

1.jpg

玉是石之精华,有着高贵与纯洁的象征,玉质坚硬光洁、温润细腻、色泽纯净、变化细微,加上因材施艺,常常让人爱不释手。佛像题材是玉雕工艺的一个重要分支,佛教扬善弃恶的精神境界与千百年来人们赋予玉的高贵品质天然吻合,玉材特有的视觉效果非常适合表现佛、观音那种超脱,庄重,柔美的气息,因此一尊雕刻完美的玉佛雕像常常让人虔诚向往,记忆深刻。同样能够认真投入地雕刻一尊造像也是每个雕刻人的一次学习和修炼的过程。

2.jpg

时至今日,从艺二十余载的肖老师感慨的说道:玉雕造像受到材质的局限,外形难以随意变化,在充分利用材质和表现材质的基础上,要善于巧思和随形应变,琢磨推敲,重点突出头部刻画、手部变化,善于利用衣纹线条,构成动态变化,形成静中有动的视觉效果。如今的他已然形成了自己的鲜明创作风格及特点,深受业内人士和藏家爱好者的一致好评与收藏。

3.jpg

2018年肖畅带着作品来到了玉雕之乡广东肇庆四会市,此行的目的就是来参加玉雕工艺美术作品评比活动的,不负众望的是此次参展肖老师获得了两项金奖:

2018年作品《深山访友》荣获第十四届广州市工艺美术“工美金工奖”金奖;

2018年作品《归》荣获第七届中国金艺奖作品评比大赛活动金奖;

4.jpg

玉雕作为中国独有的技艺之一,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不同的朝代,玉雕有着不同的造型与特色。

"玉不琢,不成器"。每一件玉器精品都是玉雕大师灵感迸发、精巧设计,又精雕细刻而成。中国玉器雕刻无论是丰富的造型、多变的装饰、精湛的技法,还是流派纷呈的风格都是无与伦比的。绚丽多姿、精美绝伦的中国玉雕在世界上名闻遐迩,素有"东方艺术奇葩"之美誉,与书法、国画、京剧等艺术一样被国人视为国粹。

5.jpg

当小编看到肖老师的大部分作品时,发现在众多的作品中,佛像题材占据了百分之八十的数量,当问起肖老师缘由时,他说玉雕造型中佛教题材的作品非常丰富,从大型造像到中小型的摆件,从随形把玩件到佩戴挂件,多姿多彩、美不胜收。佛教传入中国后,其教义中“慈悲为怀”、“善恶因果”的观念在中国人的道德生活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人们还喜欢佩戴玉做的弥勒和观音的挂件,作为祈福消灾的信物,相伴长久。因此生活中那些玉石雕刻的佛教题材造像自然受到了人们的喜爱。

7.jpg

本次采访到最后,肖老师说,从艺二十多年,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作为创作佛像的玉雕专业人士同样需要有不懈追求的内在动力,对自身的修养和品行有着一定的要求,不断从艺术经典中的吸收感悟,通过整合提升,结合自己的感受,融入自身的技艺表现中,融会贯通,求得玉佛境界与艺术表现的高度。

发布时间:2021年06月13日

本月点击排行

本月点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