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塑文化“手艺人”: 一双巧手传非遗
作者:班墨空间 3455已围观
面塑文化“手艺人”: 一双巧手传非遗
活灵活现的神话形象、精巧别致的动物造型、惟妙惟肖的卡通人物……,在面塑艺人李成才家中不到二十平方米的房间里,各类面塑作品随处可见,令人目不暇接,大大小小共计300余件。很难想象这些栩栩如生、逼真传神、憨态可掬的面塑作品,出自一位没有任何美术基础的退伍军人李成才之手。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之一,起源于山东、山西、北京等地。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是作为仪礼、岁时等民俗节日中馈赠、喜庆、装饰的信物或标志。其以面粉为主料,通过不同色彩的渲染,用手工和简单的制作工具,捏造除出各种经典的艺术形象。面塑艺人根据所需所想随手取材,在手中经捏、搓、揉、掀等简练的手法,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一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可谓是历史源远流长,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是国家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李成才,1983年生于黑龙江,现居山东青岛,中国软陶面塑非遗文化传承人、软陶面塑艺术创作者、青岛民俗学会理事。师从中央美术学院人物结构造型老师冯伟老师、中国著名雕塑艺术大师魏君丽老师、中国肖像漫画大师李坤老师,经过诸位艺术大师的悉心指导和自己多年的不懈努力、刻苦钻研,终于形成自己独具风格的写实派人物雕塑。其手法独特、工具简练、面塑造型传神。采用三庭五眼定位法,轻松解决了面塑人物肖像制作困难的问题,10分钟一个真人头像、20到30分钟一个真人全身塑像,形神兼备、人物惟妙惟肖,令人拍案叫绝。
出生于黑龙江,18岁当兵后成为一名炊事班班长。偶然的机会,让他喜欢上了雕刻,从此一发不可收。兴趣,这位最好的老师,给李成才带来了别样的人生体验和生活阅历。部队复员后,他到厨师学校进修学习,在学校,不研究菜谱,却热衷于刻萝卜花、捏面人,并乐此不疲。从厨师学校毕业上班没几天,饭店老板就改行干起来其他生意,李成才失业了。此时,一家高档酒店急需雕刻师,他前去面试,没想到一试还真成功了,当了十年雕刻师傅,此时的人生又出现了转折。偶然间碰到的一位漫画师,建议他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手艺学习面塑技艺,靠自己的手艺结束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受到启发后的他,一下子找到了人生方向,并将其作为一生所追求的艺术事业,开始全国各地拜师学习面塑,通过老师们的耐心传授和个人勤奋学习,在面塑行业逐渐成长起来并且小有成就。
2013年,他只身来到青岛,在劈柴院租了一个摊位,依靠自己娴熟的面塑手艺做起面塑生意,小摊位生意火爆,李成才多年学习面塑手艺取得了成功和回报。现在不仅实现了用手艺养活自己的梦想,对于面塑艺术的发展和传承,也一直热衷于传播分享面塑艺术的精华。为让更多人了解喜欢面塑,他便办起了面塑工作室和培训班,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慕名前来学习这门手艺,也让自己有机会把面塑技艺分享教授给更多的面塑爱好者。不仅如此,为使“面塑”这一民间技艺能更好的传承下去,虽然不善言辞,不事张扬,他经常走进校园、机构,走进民众的视野,当面教授面塑技艺。其扎实、严谨、踏实的面塑技法和朴实无华的品格受到学员、老师们的交口陈赞、一致好评。
李成才老师依靠刻苦钻研,虚心求教,不断创新,面塑技法娴熟、功底深厚,已成为青岛面塑艺人的杰出代表。不论是卡通形象、人物造型乃至大型面塑作品都可以信手拈来。在面塑造型中,人物肖像面塑是最难掌握的,一个小小的人物面塑,里面的学问确是方方面面的,不仅有美学知识,更有对人体工程学的深入研究,通过不同的形态展现出不同的人物形象。他凭借着自己的一双巧手,在真人面塑方面摸索着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肖像面塑的第一步是开脸,就是按照人物形象找特点、定脸型,人物捏的像不像,就看艺人开脸开的好不好,一个普通的面团在李成才手中仿佛有了生命,经过其不断地揉、搓、捏,再用压板灵活的切、划、刻,一个个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人物肖像面塑便成型了。正是因为他在面塑方面的深厚造诣,其作品不仅广受面塑爱好者好评,还曾作为中国元素出现在2018年世界杯中,2019年的青岛海军节,李成才更是走进校园,跟小学生代表们一起制作完成长度三米的巨幅面塑作品《我爱这蓝色的海洋》,向青岛海军节献物,向建国70周年致敬。纵观整个作品,150多位军人形象,军舰舰载机一应俱全,除了岛城的标志性建筑国际会议中心、五月的风、信号山等作为亮眼的大背景,军舰、海军、舰载机等形象也全部包含在内,其中最大的军舰长度0.8米。一眼望去,旋即将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独有之貌尽显淋漓。
“生活的考验过去了,传统的手工艺人都面临一个严肃问题,就是如何将自己的手艺传承下去。”如他所说,艺术的高度,需要文化的力量作为支撑,需要无数像他这样全心全意发展面塑、创新面塑的优秀手工艺人去传承传统文化的精华,让非遗艺术在新时代的发展中,不断创新,让像面塑这样的民间艺术,如花绽放,长久不衰,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更加动人的生机。
END